好幾年前有一本非常暢銷的書,叫:不抱怨的世界;
後來因為太紅了,作者趁勢追擊,又出了一本:不抱怨的關係。
這兩本書,真的寫得很好,裡面也有很多觀念想法都很棒,
但是對於當年的我,卻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拉扯以及疑惑,
我的疑惑和拉扯在於~抱怨的確不好?但是壓抑內在的不滿就是好的嗎?
為此我為了抱怨兩個字,想要定義抱怨的界線,花了超多的時間。
那陣子,因為吸引力法則強調正面的力量,
所以我們幾乎可以看到坊間有一股失控的正面思考的趨勢,
除了一些公司的教育順練,這現像尤其在傳直銷領域特別的誇張。
以至於在那些社會氛圍下,好像只要說出任何一句不積極的話就叫做:負面,
然而這個狀況下,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,
那就是,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壓抑而變得不快樂,是一種假正面而真負面的人,
形成一種假假的局勢和感覺,就是一個人他可能表面上對人都笑笑的,
但是旁人都可以察覺到這個人其實不開心,因為這個人散發出的是一種很沉重的氣氛。
因為我是一個實驗派理論者,
所以我也很認真地做實驗,關於實施不抱怨的事件二十一天這件事,
但是後來我發現關於抱怨所影響的範圍,要看的並不是當下那個動作,而是抱怨報後的用意,
到底,那個抱怨的目的是什麼?
這才是會影響我們是後生活最大的因素。
為什麼抱怨這件事,那麼廣為人所愛,都是因為~抱怨啊,具有強大的魔力。
當我們在抱怨的時候,這時候一旁只要有人傾聽,
就會製造一種被認同的假象。
這時後只要那個傾聽的人隨便說一句附和的話,
就會造成非常大的認同影響了。
會發現這件事,是因為我有次在和朋友聊天時,
A抱怨著今天遇到的某件事和某個人,
然而在講到那個被抱怨的人所做的某件事的時候,
聽A說話的那位A的姊姊,隨口回應了一句:怎麼這樣?真是太過分了!
當下,我真的沒有誇張,
那個A的反應,馬上眼睛發亮,就像終於得到姊姊注意的渴望疼愛的小孩一樣,
說著:對吼⋯⋯
然後繼續抱怨那個事件以及人物,只期待著被認同,讓對方一起同仇敵愾。
這個現象令當時在看著這些的我反思了很久,
除了A渴望被姊姊認同的心態以外,以及對於抱怨有了一股新的認知。
原來,抱怨的時候,可以激起被認同的感覺,
哪怕只有一個人也好,這一個人的附和也能造就很大的自我存在感,
而這,就是關於抱怨的魔力。
除了以上所說的,因為抱怨而可以帶來的魔力:被認同之外,
很常見的關於抱怨的現象,就是凸顯自己的存在,想要證明,自己是最厲害的。
曾經有一個人,在我眼裡堪稱是奇葩,他很了不起喔。
在大多數人的面前的時候,他會誇獎這些人,
然而在人後時,只要哪個人不在,他就會說那個不在的人的不是。
這個現象令我真是嘖嘖稱奇啊,就以我這種愛恨分明的個性,我實在覺得很神奇,
後來是有一位出家的老師父跟我談到這位時,
老師父說的話才讓我恍然大悟。
老師父說:這個人很努力地在尋求認同。
是啊,他很努力在尋求認同。
所以才會在每個人不再的時候把那人貶到腳底,其實也沒有惡意,
因為他只是要凸顯,自己的存在,讓自己成為最厲害的那個人而已。
到這邊,其實也只是回到了關於抱怨的魔力~可以得到被認同的感覺而已。
所以下次當我們在抱怨時,
我們可以多花一些腦力,想著:我現在如此抱怨,是想獲得誰、或是想得到哪方面的認同?
這個自省,會遠比我們找人來聽我們的抱怨要來的有用的多。
人生中的情況,一定有需要抒發以及釋放的時候,
這些抒發還有釋放並沒有不好,
只是,如果我們這些動作之下,隱藏著的是希望藉此由他人給我們認同,
那,或許我們就落入了抱怨的魔力陷阱裡頭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